全球变暖停滞已结束,快速变暖又回来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处在快速增暖状态下,然而在1998-2012年期间却出现了变暖停滞现象(增温趋势为0.05℃/10 a,见图1)。就在人们激烈探讨其成因的时候,2014-2016年全球年平均气温异常(SATA)分别达到了0.63、0.82和0.83℃,连续打破记录,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连续最暖的3年。大气科学系李双林教授课题组,对比分析了2014-2016年和1998年(20世纪最暖年)的SATA,并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对这3年SATA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变暖停滞是否已经结束。
图1. 15年滑动窗口线性趋势(单位:℃/10 a)。对应年为计算趋势的截至年份。
在EEMD分解之后得到的本征模态中,C1和C2具有2~7年的周期,是与ENSO相关的年际时间尺度分量(图2a);C3~C5具有10~80年的周期,反映的是年代际—多年代时间尺度(DM)分量(图2b);C6和R代表的是长期增暖趋势(图2c)。DM分量和长期增暖趋势是构成全球年平均SATA时间序列的主要成分,占总解释方差的90%以上。其对2014-2016年SATA的贡献远远高于1998年,而年际时间尺度分量的贡献远远小于1998年(图3)。
图2. 通过EEMD分解之后得到的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单位:℃)。(a):年际时间尺度分量;(b):DM分量;(c):长期增暖趋势。
图3. 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对1998年和2014-2016年SATA的贡献(单位:℃)。
北半球冬半年(11月~次年3月)陆地SATA可以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调节全球温度变化趋势,其DM分量的55%的方差可以被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共同解释。在2000-2010年期间,由于PDO和NAO处于负位相,该DM分量为减小趋势,削弱了全球增暖效应从而引起变暖停滞,这说明变暖停滞只是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一个振荡;2010年以后,由于NAO转为增加的趋势以及PDO在2013年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而AMO仍然处于成熟位相,该DM分量转为向上的趋势,有利于温度快速增加(图4e-4h)。这表示在长期增暖趋势的背景下,像2014-2016年这样的暖年在未来几十年内会频繁发生,说明变暖停滞已结束,全球快速变暖又回来了。
图4. (a)~(d):北半球(红色)、北半球陆地(绿色)和北半球海洋(蓝色)冬半年平均SATA时间序列。(e)~(h):冬半年北半球SATA时间序列(黑色点线)、DM分量(绿色)、长期增暖趋势(蓝色)以及DM分量和长期趋势的叠加(红色)。
文章信息:Zhang C, Li S, Luo F, Huang Z. 2019. The global warming hiatus has faded away: An analysis of 2014–2016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Int. J. Climatol. 1–16. https://doi.org/10.1002/joc.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