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 2日,“气候变化联合研究组”2022年度研讨会在线举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气候中心、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深圳大学、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和青海省气候中心的7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任国玉教授主持开、闭幕式,游庆龙教授、赵春雨正研高工和杨元建教授分别主持了四个专题分会。
会议围绕近百年亚洲季风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城市气候学与城市气候变化,、全球与东亚气候观测数据集以及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循环和水资源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会议安排27个报告,其中包括2个邀请报告和2个主题报告,23个专题报告。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马耀明研究员分别做了“泛中亚干旱区气候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影响机制”和“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的特邀报告,提出了“泛中亚干旱区”和“泛第三极”等概念,并介绍了各自团队针对亚洲内陆干燥区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的研究进展,引起与会人员极大兴趣。
本次年会报告表明,各合作单位在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都有所扩展,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创新,在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内陆干燥区、东亚季风区和中国边缘海地区极端气候变化,东亚地区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及地面气候资料的系统性偏差,城市气候和城市气候变化,热带气旋及其引起的水汽输送和强降水变化,冰雪气候资源,北方采暖气候条件变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青年学者进步迅速,研究成果受到瞩目。
在闭幕式上,任国玉教授简要总结了会议成果,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地面观测资料序列中的系统偏差,包括地面气温、降水、近地面风速、日照和太阳辐射、蒸发皿蒸发等历史资料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以及降水资料序列中由于风速下降和捕获率上升引起的系统偏差。在东亚和中国地区,这种系统性偏差尤其不能忽视。未来研究也要特别关注时间和空间尺度问题,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归因中关注的气候指数长期趋势,可能受到多年代以上尺度自然气候变率的影响,后者需要根据趋势估算时期的长短加以客观识别和定量分离。就空间尺度的重要性看,城市站观测的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或城市化增温,在台站附近是城市地面气温变化趋势的主要分量,不需要也不应该从观测资料序列中剔除,但在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研究中,就应该看作观测资料的系统性偏差,必须进行订正。随着气候变化研究时空尺度向全球和局地扩展,这些问题需要给予认真考虑和解决。游庆龙教授、杨元建教授和赵春雨正研高工畅谈了各自感想,对本届会议交流的成果感到欣慰,同时也提出了今后工作建议。
“气候变化联合研究组”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复旦大学大气海洋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福建省气候中心、深圳大学生命科学与海洋学院、天津市气候中心、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候中心等高校院系和中国气象局的研究、业务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自2016年至今,“气候变化联合研究组” 年度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其中2020年和2022年为线上会议。(通讯员:任晨晨、任国玉;审核:顾西辉、孔少飞)